簡榮輝/宜蘭報導
宜蘭大學10年前興建體育場時,赫然在地底下挖掘出距今超過300年歷史的噶瑪蘭聚落遺址,趕緊搶救其餘尚未被破壞的遺址古物,並發現當時的噶瑪蘭人也參與了大航海時代從事國際貿易。昨日縣府文化局與校方在遺址處立牌紀念,並以宜大前身命名為「宜蘭農校遺址」。
「此一遺址保存遲了90年!」宜大代理校長吳柏青表示,早在1926年日本人創設宜蘭農林學校時,即已發現噶瑪蘭人在擺厘舊社生活的遺跡,之後校園歷經6次改名、改制,原以為遺跡不復存在。10年前興建體育場與開挖地下汙水系統,再次發現地底文物。
當時搶救挖掘的考古學者邱水金認為,宜蘭農校遺址最珍貴的出土物,首推木製品與7個墓葬區。因為木頭保存不易,幸好宜蘭地下水豐沛,為木製古物提供良好保護,而且尚未被破壞的小區域內,就有7個墓葬區,並有3件金縷衣陪葬品出土,顯見當時社會制度與文化水準都頗具規模。
邱水金興奮地指出,出土的陶罐、瓷器當中,不乏來自日本、中國等國家,「當時正處於大航海時代,想不到噶瑪蘭人也參與其中的國際貿易。」這是很珍貴的文化資產,當時宜大利用校內的食品乾燥科技來保存文物,更成為考古範例。
「宜蘭農校遺址」的紀念解說牌,位於宜大體育場與體育場之間的通道路面,藉此讓往來的學生、民眾知曉這群曾經在蘭陽平原活躍的噶瑪蘭人歷史。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