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陳木隆/宜蘭報導
「包袱仔款款,出港討海啊!」這是早年漁村常常聽到的話。南方澳漁民要出海捕魚時,總是使用包袱巾打包衣服和日用品,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,使用包袱巾的人越來越少了!在地文化人士結合政府資源,開發出新款包袱巾、取名為「討海人の包袱巾」,讓這款帶著濃濃海味與鄉土味的傳統布巾,能夠以不同的形式流傳下去。
宜蘭縣政府工商旅遊處推動地方特色產業與社會企業整合計畫,委託宜蘭縣非營利組織聯盟與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,推動南方澳地域振興計畫,繼去年開發「討海人的便當」之後,今年又委託設計師,以大海為意象,設計「討海人の包袱巾」,29日在南方澳討海文化館公開發表,特別邀請兩位老船長,分享當年使用包袱巾的那段討海日子。
72歲的船長洪武軍,拎著一袋用包袱巾包裹的物品,放在桌上一攤開,牙刷、藥品、換洗衣褲立即散落出來!他說,當年出海作業,包袱巾裡面裝的就是這些東西!早年包袱巾,都是用大漁旗製作,什麼是大漁旗?就是新船下水時,懸掛在船上的旗幟,早年物資缺乏,儀式結束後就把這些五顏六色的旗幟拿來再利用,當做包袱巾。
另一位已經82歲的老船長江錫鈴,特地帶來一條用了四十多年的包袱巾,布面顏色依舊艷麗。他回憶說,當年所使用的包袱巾,不僅讓漁民攜帶換洗衣物,在日常生活也有很多用途,例如學生拿來當書包,出外也可當作行李箱使用,可以用手拎著,也可以背在肩上或綁在腰間,裝得物品多的話,還可以拿根扁擔,擔在肩上挑著走。
討海文化保育協會常務監事陳財發說,記得小時候,只要看到家人用包袱巾在準備換洗衣物,就知道家人要出海捕魚了,簡單的一塊布料,包的是日常生活用品,對討海人來說,它還裝著家人滿滿的祝福。隨著時代進步,船隻噸位越來越大,置物空間增加,不需要每趟出海都用包袱巾帶行李,就算需要帶行李,也多數用塑膠袋裝著,用包袱巾的人也越來越少。
「討海人の包袱巾」以大海的深藍色為主色調,四角以白色螺旋線條做綴飾,象徵海浪,同時也代表討海人漂泊不羈的豪放性格,希望透過不同元素的組成,讓包袱巾從生活用品,成為饒富漁港海味的商品。陳財發說,新款包袱巾有兩種材質,一種是棉布、售價每條150元;一種是尼龍材質,每條售價100元,會在蘭陽博物館內販售。
這次台灣設計展,鈴木敏彥將以茶文化為主題,設計竹製的相關作品。有了這兩位設計大師的指導,結合台灣的材料、工法、工匠,讓日本與台灣的建築元素在茶空間內對話,期能激盪出新的文化火花。
文化局表示,除了茶空間作品,宜蘭亦是台灣具有悠久歷史的茶葉產區,這次大展亦促成宜蘭與日本的茶文化交流,透過各地的茶人在此舉辦多場民眾參與的「茶」之饗宴,增加民眾了解茶文化的機會,深化宜蘭茶產業之在地認同。
藤森照信與鈴木敏彥的茶空間設計及展覽,將於104年11月21日至104年12月6日在中興文創園區展出,提供民眾欣賞體驗。另於展覽期間每週三~週日,天天邀請宜蘭及全國知名茶道及茶藝師舉辦茶席活動,歡迎有興趣的民眾網路或現場報名體驗。
回上頁